當前位置:卡車網> 資訊 > 政策 > 產業(yè)政策 >

可比性價格在哪? 中石化倆“裸油價”互扇耳光

  我國的壟斷企業(yè),尤其是石化企業(yè),從來不缺少新聞。

  針對媒體關于“今年1~8月國內成品油平均出口價為2.4元/升”(11月29日《廣州日報》)的報道,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周若洪、新財富首席分析師殷效東表示,這種話嚴重誤導了輿論和消費者。

  周若洪、殷效東認為,按海關統(tǒng)計的金額和數量計算的價格為不含稅價,而國內銷售成品油價格包含增值稅、消費稅及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,兩者不具可比性。有的時候,不得不佩服我們石化企業(yè)的“越描越黑”的能力,他們口中的這個“可比性”的言論,看上去有些似曾相識,在今年7月份關于國內油價虛高的爭論中,有人質疑國內油價已經高于美國,中石化的專家就稱,對比含稅負的零售價格不具有“可比性”,還慌不擇路地拋出“裸油價”的概念。

  我們不妨看看國家發(fā)改委當時是如何解釋“裸油價”的,發(fā)改委價格司副司長許昆林表示,以北京市93號汽油為例,93號汽油含稅零售價格為每升6.37元,不含稅價為每升4.25元。姑且不考慮7月以來的油價上調,這份“裸油價”便已經高出“出口價”將近一倍。

  按照中石化專家本次的回應來看,所謂“出口價”,不過是另一個版本的“裸油價”,原來無從與國外對比的“裸油價”,這次可真是徹底“裸”了。當初宣稱的國內油價低的言論,顯得如此不堪一擊。再回過頭看所謂“可比性”油價,不知道專家們又該如何解釋國內“裸油價”之高與“出口價”之低呢?可笑的是,同樣由中石化專家先后拋出的“裸油價”和“可比性”兩套說辭,簡直是在自己對自己扇耳光。

  在國內油價虛高的爭論中,便有人指出所謂的“裸油價”,只是利用國內民眾對于國際零售油價的信息不對稱性,玩的一個轉移公眾視線的把戲。而如今中石化專家又拿出油價賦稅和“可比性”做文章,跟別人比要裸著比,跟自己比就要穿上賦稅的外衣,“可比性”已經成了壟斷企業(yè)專家制定雙重標準的工具。

  “裸油價”的爭論已經讓國內的成品油價格構成撲朔迷離,現在中石化專家又出爾反爾,我們不禁要問,國內壟斷企業(yè)的可比性價格到底在哪里?如果公眾有條件清晰地看到國內成品油價的價格構成和成本構成,誰會愿意做出這種“不具可比性”的對比呢?壟斷企業(yè)專家在停止自扇耳光之前,還是別去抱怨別人“誤導輿論和消費者”了。

來源:華商晨報 作者:劉興偉
文章關鍵詞: 中石化 裸油價
掃描分享到微信好友或微信朋友圈
新聞反饋與咨詢
推薦閱讀
推薦車型更多
一周熱文
最新視頻更多
最新文章更多